当前位置:首页>行业
“非”常之美丨十里芙蓉荡湖船
2022-12-29 16:10:08
来源:

“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天龙八部》中,一袭翠色轻衫的阿碧划着一叶小舟分水而来的景象想来令不少人念念不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天龙八部》电视剧中的阿碧

“舟行碧波上”并非水上特权,逢年过节的时候,陆地上也有这么一只会跳舞的花船——芙蓉荡湖船。

荡湖船又称采莲船,北方称跑旱船,是提灯赛会、大型节庆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传统舞蹈。荡湖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大面积流传,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自清代起盛行于常州地区各县属乡镇,在横山桥芙蓉流传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秋光不定水摇空

岚气欲飞山隔岸

碧叶田田拥钓篷

小湖香艳战芙蓉

芙蓉出水,向来是一道胜景。不过常州的芙蓉却是因湖得名。北宋前,芙蓉湖湖面广袤,碧浪滔天,南北相望百余里,是仅次于太湖的江南第二大湖,陆羽在《惠山寺记》中称其“南控长洲,东泊江阴,北淹晋陵”。后经水患治理,湖浅之处筑堤成圩,芙蓉湖水面不断缩小,一万五千顷芙蓉湖演变为十万八千芙蓉圩,终成就了“江南第一圩”的美名。

芙蓉秀美,水系丰富,每至盛夏,十万八千芙蓉圩上碧波荡漾,白鹭翔集,荷叶田田,满塘荷花粉白相间,摇曳生姿,颇有些“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陶然体验。待到深秋之时,芙蓉“水八仙”大展身手,以吸食豆浆长大而久负盛名的芙蓉鲜螺、口感鲜嫩香甜的鲜藕,以及脆生生的鲜菱角,叫人欲罢不能……

独特的水乡文化

催生出了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

制作荡湖船可用青竹、竹片或小木条先扎成船形的架子,然后在不同的部位糊上彩纸或是彩绸,再饰以彩珠、彩球、布花等各类饰品。

荡湖船的舞蹈最早由一男一女表演,女性持船,称“娘子”;男性持篙,称“白跳”,与船娘说笑逗趣,互相应和,另有一支乐队随船一边前行一边奏乐。荡湖船的表演没有固定的台本,内容则涉及“八仙过海”“西游记”等诸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动作分武玩和文荡两大类,武玩包括“荡船”“撑船”“划船”“摇船”等,道白穿插于武玩中,演唱则在文荡中进行。表演的过程中,演员用手轻摇船身,模拟“船”在水中摇曳动荡之感,兼具故事性与表现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荡湖船的表演形式在传统中又有创新。如今的芙蓉荡湖船表演阵容极为壮观,12只大小荡湖船同时铺开,4只大荡湖船中,船尾渔姑挥舞着花手帕,并用身体舞动花船。船首渔公则手持芭蕉扇,与渔姑一问一答,相互逗趣。演唱的曲调有《滩簧调》《大补缸》《杨柳青》等,唱词风趣,旋律明快。周围8只小荡湖船簇拥着4只大荡湖船翩翩起舞,愈显欢快热闹,极具节日氛围。

芙蓉荡湖船表演之壮观还体现在随行的表演队伍方面。除了作为“主角”的渔公、渔姑以及跟在船后吹奏的乐队,还有大头娃娃、挑着花担的姑娘、蚌壳精、虾兵蟹将、看客等诸多角色,这些角色的表演风格或风趣逗乐,或诙谐幽默,令人目不暇接。

“荡”是芙蓉荡湖船表演最大的特色。这些在陆地上“跳舞”的花船,需要渔公、渔姑的演员共同摇摆方能模拟出“小舟清波”的曼妙情趣,表演者一般的身段、舞蹈语汇有“荡摆步”“迎浪步”“波浪荡步”“金鲤甩尾”“矮步划桨”等,以表现驾彩舟、唱山歌、庆丰收等场景的喜悦氛围。

横山桥朝阳村的朱小红是芙蓉荡湖船代表性传承人。据了解,以前因条件限制,荡湖船活动开展得很少,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逐渐回到群众视线中,成为庆祝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的项目之一。

2003年,在原芙蓉镇政府的推动下,朱小红等一批人参与组建了荡湖船表演队,经过几年的融合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多次参加常州龙城旅游节、运河文化节、“美丽横山行”文化节等多项活动,亦吸引了不少中青年文艺爱好者加入团队,参与传承。

来源:文旅常州

关键词: 天龙八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