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钦州市探索了以农民集体所有为前提,在明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的基础上,按照股份合作的原则,推行“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盘活了农村水塘,促进了和美乡村建设和脱贫户增收。
钦州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悠久的水产养殖历史。全市通过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股份权能,创新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实现“水塘变资产、水塘变风景、水塘变钞票”,渔业一产产值连续两年超过百亿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向海改革,让咸淡水塘变增收点。立足海的优势,钦南区引导龙门港镇、犀牛脚镇等8个镇,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公司+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等股份合作模式为基础,盘活一批闲置咸淡水塘,开发养殖海域,大力发展养殖产业。目前打造了龙门渔家海上牧场、七十二泾观光垂钓经济带、大蚝养殖示范区等产业,带动74个村委、1.5万农户、8万农民参与到产业链条上,创造价值约61亿元。
向江改革,让水库水塘变增收点。灵山县依托钦江源头灵东水库的水系,发展淡水鱼苗产业和农文旅项目。佛子镇元眼村创新推进组级股份合作改革,率先成立钦州市第一个村民小组级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将165亩那胶塘水库建设成为休闲渔业区。2022年全村接待游客3万余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25万元,成为水系改革样板村。
向泉改革,让山泉水塘变增收点。浦北县作为自治区首批“三变”改革示范县,向泉改革。2022年,官垌镇盘活泉水水塘,养殖官垌鱼约150公顷,产量6000多吨,产值超亿元,脱贫户增收幅度远超其他村。北通镇泗岸村经济能人盘活自然村水塘,利用山体高度差,打造6个流水养鱼基地,年收入超过百万元,带动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
向池改革,让村内水塘变增收点。钦南区沙埠镇油路村委上下虎坝村将闲置池塘变为垂钓基地,促进农民增收。其核心是运用“政府主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社会资本参股经营+群众土地入股”的发展模式,采用“3+3+3+1”的利润分配方式,一手抓黑臭水体治理,一手抓休闲垂钓。这项改革盘活了100余亩闲置水塘,增加就业岗位78个,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约111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
思考与启示
当下,农村闲置水塘整治既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拓宽乡村产业的新渠道,还是帮助脱贫户就近就地就业、实现增收的重要方式之一。广西水资源丰富,渔业发展态势良好,拥有全国淡水鱼苗之乡和水产养殖专家团队,2020年全区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2022年自治区印发《“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淡水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600亿元。通过深化农村“三变”改革盘活“沉睡”水塘,增加脱贫户收入,广西大有可为。
一是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以产业链思维盘活水塘。农民增收的关键在产业,核心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突破点是创新驱动和联农带农机制。各地区可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脱贫户+技术团队”等模式延链强链,围绕“一县一业”“一镇一品”创建行动,在育苗、标出、成品鱼等方面出政策,壮大渔业产业链。各镇、村结合自然禀赋,盘活闲置水塘、改造旧塘,打造山泉水鱼、流水鱼、咸淡水鱼等品牌。政府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预制菜企业、餐饮协会合作,打造从鱼塘到餐桌的“一条鱼”服务,助力百姓致富。
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和美乡村建设盘活水塘。围绕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和乡村建设行动,补齐农村生产、生活设施短板,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让农村衍生出更多的公益岗位,带动脱贫户增收。各地区可重点围绕中央一号文件,以水塘为切入口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水塘成为村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产业线、富民线。按照“产业资金+建设资金+帮扶资金”的入股模式分红,让脱贫户切身感受党的好政策,增强内生动力,自觉加入到乡村建设的队伍中来。
三是筑牢农村基层党建,以示范创建行动盘活水塘。党的根基在农村,强农惠民政策落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直接关系到农民富不富。各地可以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县创建行动为抓手,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以擂台赛的形式开展小水塘养殖增收示范行动,让小水塘成为农民增收的着力点。
四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易地搬迁扶持盘活水塘。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难点在易地搬迁村。镇党委、政府应优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明确将水塘开发利用列入特色优势产业储备项目库,解决资金找项目的难题。发挥庭院经济的优势,推广“小池养鱼”“陆基养鱼”模式,让水塘成为脱贫户增收的第二、第三产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