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8月10日电 题:7月通胀指数双降,物价的两个底部确认
作者 芦哲 德邦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相关资料图)
芦哲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3%,环比上涨0.2%。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4.4%,环比下降0.2%。预计7月为年内唯一通胀指数双降月份,后续CPI与PPI将渐进回升。
CPI方面,7月CPI同比由平转降,环比由降转升,服务价格推动核心CPI环比大幅超预期。具体来看,食品项同比下降1.7%,涨跌幅较上月下降4个百分点;非食品项同比由下降转为持平。环比方面,食品项环比下降1%,降幅较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非食品项环比上涨0.5%,由降幅转为增幅。在服务价格的推动下,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显著回升,环比上涨0.5%,达到2020年1月以来的最高增速。
7月末猪价开启大幅环比上行,但2022年高基数压低同比;应季果蔬大量上市带来价格走弱。猪肉方面,CPI猪肉项同比下降26%,降幅较上月扩大18.8个百分点,环比由下降1.3%转为持平。猪价迎来同比基数切换,2022年下半年猪周期起步开始于7月,猪价开始快速上涨,高基数影响下7月CPI猪肉项同比降幅大幅扩大,拖累CPI同比达0.41个百分点。从供给端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在2022年上半年以来始终在4200万头以上的相对高位水平窄幅波动,远端供给保持稳定;生猪屠宰量方面,2023年4月季节性高点过后屠宰量下降速度慢于2022年,或是2023年二季度以来猪价保持在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因此尽管7月末到8月上旬,猪肉价格在短短两周上涨,但由于供给端仍较充足,后续猪肉价格持续上行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应季果蔬大量上市,鲜果价格和鲜菜价格环比分别下降5.1%和1.9%,鲜菜价格环比由升转降,鲜果价格环比降幅扩大,而蛋类、食用油、牛羊肉和禽肉等市场供给充足,环比均有所下降。
7月CPI非食品项同比由上月下降0.6%转为持平,环比由下降0.1%转为上升0.5%。(1)能源:7月指征能源价格的CPI交通通信分项中的燃料项同比下降13.2%,降幅较上月收窄4.4个百分点,环比由上月下降1.3%转为上升1.9%。受国际油价上行影响,国内汽油价格环比上涨带动CPI交通通信分项中的燃料项环比上升,拉动交通通信项环比上升1.2%。(2)消费:7月指征消费品价格的CPI消费品分项同比下降1.3%,降幅扩大0.8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降幅收窄0.2个百分点。“618”促销活动结束后大型家用器具、家庭日用杂品和个人护理用品等消费品价格有所回升,拉动CPI生活用品及服务分项中的家用器具项环比上升0.9%。衣着类消费品价格继续下降,服装项和鞋项分别环比下降0.3%和0.4%。通信工具价格回升,在上半年连续6个月环比下降后,7月通信工具项环比上升0.5%。医药价格基本保持稳定,其中中药价格加速上涨,7月环比上升1.1%;(3)服务:7月CPI服务分项同比上升1.2%,涨幅扩大0.5个百分点,环比上升0.8%,涨幅扩大0.7个百分点。除旅游项外其他服务项环比较为稳定,出行类服务价格上涨是CPI服务项目分项环比上升的主要驱动力。虽然受上年同期基数较高影响CPI同比有所回落,但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明显回升,随着居民消费需求持续恢复,后续促消费政策效果可期,预计8月起CPI同比逐步回升。
PPI方面,生产保持较快节奏推动原材料价格降幅收窄,电子产品等消费需求恢复驱动相关产成品价格上涨。7月PPI同比下降4.4%,降幅较上月收窄1.0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5.5%,降幅较上月收窄1.3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下降0.4%,降幅较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7月高炉开工率高位运行,生产节奏较快推动相关原材料需求恢复、价格降幅收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环比降幅分别收窄4.4、2.1个百分点至2.0%和0.1%。受国际原油、部分大宗商品等价格上行影响,国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由降转升,环比分别上涨4.2%、0.4%。电子产品消费需求有所恢复,预计在7月集中落地的电子产品、汽车等领域促消费政策推动下,后续电子、汽车消费需求有望释放,推动相关行业PPI价格上行。
从后续价格形势展望看,随着核心通胀指标的环比上行,8月CPI同比大概率将转正,预计7月将是2023年唯一CPI和PPI同比双降的月份。以同比增速来看,6月、7月分别是CPI和PPI的底部。后续关注两方面变化,一是7月底以来这轮猪肉价格上涨的持续性;二是近期出台的系列稳增长政策对总需求的提振效果,特别是房地产“认房不认贷”等政策落地能否带动房地产上下游相关商品消费的持续回暖。此外随着暑期即将结束,服务消费相比商品消费的超额需求可能有所减弱,二者价格差距或将缩小。(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张芷菡
【编辑:徐世明】
关键词: